原文链接:http://www.chinanews.com/hr/2014/03-04/5908514.shtml
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题:洋大夫谢吉伯北京行医记
作者 陶煌蟒
2006年,英籍华人谢吉伯搭上了伦敦飞往北京的航班,从此以一口港式普通话,开始其社区医生的梦想。近日在其位于北京燕莎附近的诊所内,记者见到了一袭绅士装扮的谢吉伯,聊起了他的“家庭医生理念”。
谢吉伯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香港的一户商人家庭,在去英国留学之前并不是大家普遍认可的“好学生”。“小时候我的成绩并不好,每门功课也就刚刚及格,只有生物课还不错,这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的科目。”
正是由于从小对生物学的兴趣,谢吉伯儿时就萌生了学医的念头。
高中毕业后的谢吉伯一心想考香港大学医学院,却因成绩不佳而落榜。谢吉伯回忆道:“其实我一共考过两次港大,但都失败了,这成了我一生的痛。”
为了能和医生这个职业打个擦边球,谢吉伯应招考上当时英港政府的公务员,在一家医院的药房当了一名助理级的药剂师。
“那个时候自己在医院工作,又是公务员。对于年轻人来说,有了一份不错的薪水,下班后又能和朋友出去玩,觉得这种生活很开心。可我的父母却为我担心,认为我还是要继续学习。”
1976年,谢吉伯在家人的劝说下重拾书本,远赴英国开始11年的求学生涯。
可是,从考伦敦大学医学院到考牛津大学医学院,每每和临床医学近在咫尺的时候,谢吉伯总因为差几分而擦肩而过。
1983年,谢吉伯终于因得到面试官的赏识,获准进入剑桥大学进行医学全科官方培训。此后,谢吉伯拿到了英国医务评议委员会颁发的全科行医执照、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的儿科行医证书等行医资格。
上世纪90年代以后,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。在谢吉伯多次来中国交流学习中医的过程中,中国的巨大变化也让他看到事业的新方向。
“那时感觉在英国的工作已经没有挑战性了,而这边发展得很快,但是很多地方还不是很成熟,个人感觉这里更需要我。”于是,2006年谢吉伯携家人定居北京。
为了更好地推行英国“家庭医生理念”,2009年,谢吉伯放弃了北京一家涉外诊所的高额年薪,在朋友的帮助下,来到北京东城海运仓社区卫生站当起了社区医生。
当记者问及在北京当基层医生有什么感受时,谢吉伯坦言:“很多人的就医习惯不怎么好,来到医院就一定要点滴,一定要影像检查,好像不检查医生就没好好看。”
其实,谢吉伯来华的“野心”并不是做一个全职的“开药医生”,而是把英国家庭医生理念植入过来。在谢吉伯看来,家庭医生不仅可以为政府节省医疗支出,同时也能缓解医患关系,赢得患者的信任。
于是,一番挣扎后,谢吉伯的第一块“试验田”于2011年在北京燕莎中心开张了,虽然现在病人并没有到“爆棚”的程度,可谢吉伯很是满足,“证明我的家庭医生理念正逐渐被人接受”。
采访结束前,谈及未来3至5年的前景,谢吉伯说:“希望英国的家庭医生培训方法,能够加入到社区医生的培训中,也希望更多年轻医生可以加入到家庭医生行列。”(完)
|